-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28 点击次数:80
1426年8月,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举兵叛乱。朝廷内,英勇公张辅紧急上奏,请求朱瞻基准许亲自领兵平定叛乱。然而,在御前军事会议上,内阁辅臣杨荣却对张辅的提议提出严厉批评,语气坚定且铿锵有力地说道:“君等难道忘记了李景隆昔日的失误?平叛最讲究兵贵神速,只要陛下亲自率军出征,定能迅速平定叛乱。” 随后,朱瞻基亲自带兵出征,短时间内攻破乐安州,将汉王朱高煦擒获。自1402年起,杨荣便成为朱家王朝的坚实支柱。在朝堂与战场上穿梭数十载,他深得朱棣、朱高炽、朱瞻基三代帝王的信任,甚至连被视为不务正业的朱祁镇在土木堡失利时,也直言杨荣不该早逝。那么,这位历经四朝信赖的阁臣为何如此受宠?他与朱祁镇之间又有何渊源?而这位最年轻的辅臣,最终又是如何谢幕人生的?
杨荣,这位机智果断的政治家,于建文二年(1400年)通过科举考试,成为翰林院编修。身为福建建宁府的学子,杨荣得夏元吉赏识,推荐参加科举。那年,杨荣与同期生杨溥并肩作战,同获天子门生称号。进入翰林院后,杨荣以其敏锐判断和果断决策迅速崭露头角。他与胡广、杨士奇并称为朝廷的三大翰林栋梁。当时朝中流传一句话:“杨士奇深谋远虑,胡广洞察秋毫,杨荣机智果敢。”杨荣不仅敢言直谏,常以奏疏揭露时政弊端,更因断事果决而闻名。朱允炆曾特意召他入宫,寻求良策。
展开剩余75%1402年6月,朱棣发动攻打应天城的战役。在突破金川门时,李景隆因疏忽大开城门,致使敌军燕军轻易入城。朱棣独自策马直入宫廷,正遇杨荣。彼时朱允炆失败已成定局,王艮自杀,解缙与胡广主动迎降,但杨荣却毅然选择拦驾朱棣。面对朱棣的怒火,他无所畏惧地直言:“殿下,是先去祭拜明孝陵,还是先即位称帝?”这番话令朱棣深受触动,决定先行祭拜祖陵,随后对杨荣产生敬意,召其入阁辅政,与解缙、杨士奇等人共同辅佐新朝。
进入内阁后,杨荣的才能得到最大释放。宁夏被围时,朱棣问计,杨荣判断奏疏已是数日前发出,估计危机已解除,建议暂不出兵。事实证明杨荣判断精准,宁夏守军成功脱险。朱棣感叹:“七位内阁成员中,杨荣年纪最小,却最机智。”朱棣素有“马上天子”之称,对杨荣要求甚高,屡次考验他的军事才干。甘肃总兵犹豫不决时,杨荣主动请缨北上平定叛乱;协同陈懋筑宁夏防线,令书生身份的他在军事上备受敬重。朱棣脾气火爆,但在杨荣面前常能平息怒火,依赖甚深。
1409年北征蒙元,尽管杨荣母亲刚逝,他仍被朱棣留下,未获回乡祭奠。战争期间,粮草短缺军心浮动,杨荣提出将御用粮食发给士兵,稳定军心。战后,朱棣更信任杨荣,将太子朱瞻基托付给他教育,且所有军令必须经杨荣审核。杨荣权势日盛,尽管朝中大臣多次诬告他,朱棣始终拒绝远离。
面对地方盗贼横行,张辅等将领提议派兵剿匪,杨荣却指出:“盗贼多因官吏苛政、吏治混乱所致,应先派特使整顿地方,缓解民怨,再图招安。”朱棣听后感叹无人及杨荣仁慈智慧,更加倚重他。虽然朝臣对杨荣嫉恨不断,甚至借宫殿雷击起火攻击他支持迁都的立场,逼得朱棣亲自平息纷争,但朱棣多次北征无果时,只有杨荣敢直言劝谏。
1424年朱棣逝世,杨荣秘密控制军中情报,不发丧,安排军务妥当后密报朱高炽。朱高炽登基后,杨荣继续辅佐朝政,严密防范汉王朱高煦的叛乱。1426年8月,朱高煦谋反,张辅上疏请命平叛,豪言可迅速生擒。然而杨荣反对张辅率军平乱,提醒大家勿重蹈靖难时期李景隆覆辙。朱瞻基听从杨荣建议,亲自御驾出征,最终擒获汉王,平定叛乱。此后杨荣随朱瞻基北征兀良哈,在喜峰口大捷,功勋显赫。朱瞻基时代,杨荣与杨溥、杨士奇合称“三杨”,是朝中最受信赖的大臣,朱瞻基对杨荣更是宠信有加,商议国事必召杨荣在场。
1435年朱瞻基病逝,将幼子朱祁镇托孤于杨荣等五臣。宦官王振因与朱祁镇私交甚好,多次诬陷杨荣等,意图掌控朝政,但都被杨荣刚正不阿的态度击退。早年托孤五臣中,杨溥、杨士奇年事已高,多想明哲保身,胡濙则忙于户部事务,张辅虽为武将却少有发声,只有杨荣年轻有为,能压制野心膨胀的王振,延续“仁宣之治”的辉煌。
1440年,杨荣回乡扫墓,追忆未能尽孝,亦因托孤未能尽忠,痛哭流涕。年逾七旬的他抵达杭州不久染病身亡。杨荣去世后,托孤五臣遭王振全面打压,杨士奇告老还乡,杨溥孤立无援病逝。朱瞻基遗留的朝廷班底迅速瓦解,朱祁镇日渐与王振狼狈为奸,朝纲陷入混乱。
九年后,朱祁镇不顾群臣劝阻,执意与王振统帅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,终遭惨败土木堡。临被生擒前,朱祁镇痛哭失声,感慨若杨荣尚在,以其耿直刚正,必能遏制自己的荒唐,避免沦为敌虏阶下囚。
发布于:天津市